古埃及文翻譯翻譯社
這個典故在《雜阿含經》裡面,就是目連尊者有一次跟一個比丘講,他剛剛碰到一個餓鬼道的眾生。他說,他這個身形很是的複雜,在虛空中行走,他身體有非常熾熱的鐵丸,接續地從他身體裡面穿出穿入的,這個眾生、這個鬼他非常地疾苦,邊走邊哭號,模樣非常地可憐翻譯別的還有一個人,他那個舌頭特別很是的長又非常的大,也是在虛空走,他在走的時刻,有很熱的利斧、很利的鐵斧割他的舌頭,他也是一樣,極度痛苦地哭號翻譯那第三小我,看到是說,有兩個燃燒的熱鐵輪,在他的兩腋下旋轉,若是各位有讀過《梁皇寶懺》,應當有印象,在燒他的身體。這個比丘聽了之後,就去就教佛這件事情翻譯
所以在寺院裡面,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一句話:「五觀若存金易化,三心未了水難消。」就是我們適才講的那個五觀,一般在寺院的五觀堂,我們就會看到這五條,就是匡助我們在沒有記得的時刻,我們在用餐之前,我們可以看這個文來作觀照。這邊的意思就是,假如吃飯的時刻,我們都可以或許存著如許的五種的觀照的話,即便是一個黃金,如許不容易消化,都可以或許被我們消化,而「三心未了水難消」,假如我們不克不及夠脫離貪瞋癡的懊惱的話,即便是喝白開水也很難消化,所以就是要用這個行道的好事往返饋給施主。所以不只是落發,在家也是如許,所以又有一個偈子,列位應當都有常聽過,經常這個首要是針對僧眾在講:「檀越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此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。」不要吃得那麼地輕省,我們如今的出家人,特別是臺灣的落發人,這個供養都很豐富,吃得都很好;像曩昔幾十年前,大陸的時刻,都還很辛勞的翻譯我們要常常要去思維這些內在,使令我們不會拿得就已太習慣了、用受得太習慣。
楊岐燈盞明千古
寶壽生薑辣萬年
我們曩昔曾經到大陸,在一個很著名的一個女眾的戒律的道場,去那邊參學。那時辰這個道場極度的大,它全部從客廳到住的、到法堂、到大殿,都要走很大一段距離。所以僧眾住的地方,就有一個大門,每天晚上幾點以後不克不及出這個大門,若是你要去取水的話(因為它那裏沒有像我們臺灣這樣子有飲水機,一定是拿熱水瓶吊水),你要去吊水的話,進出必然要有人陪;早上還沒有打板之前,也絕對不克不及出去,除非
在印光祖師的《文鈔》裡面,也記實到這一段。他本身也申明他本身的一種表情,就是他在剛落發的時候,看到這一段典故,也看到在沙彌的律本上面記錄著說,盜用常住物的種種恐怖的惡業果報,所以他非常地鄭重。他一向把這個工作謹記在心,後來他們常住裡面的一個也是擔負總務的執事僧生病,生病固然就乞假了,這個工作要有人接,僧人就看印光祖師是非常忠實的人,就請他來接應這個工作。因為印光祖師他自己非常的鄭重,所以他自己在做這個工作的時刻,也是會碰著一些食品啊什麼的,他就本身講說他在清算糖、果、食品的時辰,特別是這個糖,我們曩昔沒有像如今都包裝得這麼好嘛,一包就是這樣子一整包的,他說如果他在整頓這些東西、食品的時刻,手上黏到了,甚至沾有一些氣息,他絕對不敢用他的嘴巴、舌頭去把它…怕揮霍掉,就把它舔了,他絕對不敢這麼作,必然拿紙把它弄乾淨,絕對不敢吃翻譯
我們上個禮拜把教材第46頁盜戒的部門,我們把它唸過,有一些還要再補充一下。我們先講一下,在43頁這邊,上星期我們講說有十種業能讓眾生得少資生報,其中第六就是「於賢聖所,侵奪資財」的部門,我們有舉例說這個居士在寺院裡面食用僧物,他從地獄又墮到龍,這樣的一個人緣。我們聽了以後,雖然有作一些釐清,可是心理上面還是可能有一點點不是這麼安,會感覺說可能以後上寺院、梵宇裡面,或是參加舉動,第一個都先去打齋、先去投功德箱,來得比較安心。其實我們想說,因為在典故裡面有講到,因為許多的龍牠是因為拿了僧物來食用之後,牠沒有修持佛法,為齋主迴向,如許子的一個人緣…。
不久,別的的地方,寺院的住持空白,進展寶壽禪師這邊這個寺院的住持跟他們保舉,在僧團、道場、森林裡面優異的人材,去擔負住持翻譯這個住持師父他是很有遠光的,說:「叫阿誰賣薑的漢子,就是賣薑的那一個,去作住持吧!」寶壽禪師因為他可以或許如許子做到常住公私分明,獲得住持師父的肯定,後來他就去擔任住持師父了,就是去作別的一個道場它需要的住持。這一個典故首要就是說,在佛門裡面用工具,點滴都是要分明的。
這個跟我們之前在學校紛歧樣,對不對?黉舍在住宿舍的時辰,還要有舍監先生治理,還要有樓長,我以前中學的時候,聽我們阿誰教員,她在大學宿舍的時辰,黉舍怎麼劃定,那她們怎麼偷電來煮菜、煮東西來吃,聽得津津有味,好像大師城市鑽所謂的端方的破綻、法律的破綻。可是你在戒律道場,它不用,這麼大,也沒有人會來給你查房,也沒有人會來給
我們看印光祖師他這麼做,其實他長短常很是節約的人,我們看他的《文鈔》,那一些賜顧幫襯他的人的對他的這些行儀的記載,知道說祖師…因為早餐我們不是在寺院裡面都吃粥嗎?吃完了,不是我們還要倒乾淨的水嗎?可是有時候這個粥,你這乾淨的水下去,你旁邊照樣會有嘛!祖師他是吃完,倒水以後,最後這個碗還要用舌頭把它舔乾淨,舔完之後,就跟洗過的一樣翻譯他是如許子的節流,可是他不會,在做公衆工作的時辰,
※本文係從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課程裡,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翻譯本文接續上一篇「介紹十惡業(16):不與取-4」,有樂趣的朋友,請參閱。
{
雖然這個工作看起來是很小,但是因為他的對境是僧眾,大眾僧的食品是屬於十方大眾僧所共有,固然受用是現前的這些僧眾,可是它是屬於十方大眾僧,那十方僧眾的數量極度非常的多,所以它這個過患非常的大。所以不是說居士到寺院裡面來吃飯要當心,其實在寺院裡面,特別是落發眾,它也是點滴因果,都是非常極度的不能落失的。
{
那這個「寶壽生薑辣萬年」,它也一樣是宋代時期,一個寶壽禪師。他那時刻在寺院裡面的執事,就雷同像我們現在的總務,總務就是治理東西的,他就是負責治理寺院的一些食品翻譯有一天住持師父,多是感冒傷風,就是生病了,那要熬藥,這個藥需要生薑作藥引,酒保就跑去跟寶壽禪師,想跟他要一些。因為這個分量也不多,又是住持師父,可是寶壽禪師就跟他義正嚴辭說:「這常住的器材,怎麼可以供自己食用?假如有需要的話,就拿錢來買。」因為以前寺院,不是像我們這邊一出去立地就有便利市肆(現在有的在深山裡面,也是很熱烈),不是,所以他可以給你便利,可是你要拿錢來買。酒保聽了以後,氣不外:「住持生病,拿這麼一點薑,你都要如許子計較!」就跑歸去起訴,住持一聽,說:「這小我不簡單,拿錢去買吧!」後來就花了一點錢去買生薑,這件事情就這樣子過了翻譯
就是說,有時候若是我們現在去做一個好幾天的梁皇法會,或我們甚至去加入閉關,佛七或禪七的閉關,我們當然也是多幾何少,一般我們會隨分隨力的打齋,不要很擔憂地說:「它這個每餐吃得很好,那我計較一下,我在這邊吃七天要怎麼樣?」其實我們就在這邊用功辦道,那他們就能夠迴施,就是迴向給這些布施的檀越,如許他們來打這個佛七打齋或禪七打齋,他們無非就是希望來修福,所以我們可以把我們這個好事迴向,作對他們的回饋,否則會釀成一種壓力,覺得說我到寺院幾個步調,第一個就是大殿拜佛,然後繳錢,然後…每一次來仿佛就是有這些壓力,這樣子就欠好翻譯
1.計功幾何,量彼來處。
2.忖己德性,全缺應供。
3.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。
4.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。
5.為成道業,方受此食。
}
因為我們也講到,這個盜戒,在戒律、在律本裡面講得許多。我原本是沒有打算把僧眾的這些狀態…因為那良多,我們就不想多說,想說各位可能比力沒有這樣的一個因緣,就是說落發啦…,但是我想想,我仍是找了兩個例子,這個在《梁皇寶懺》裡面都有講到這樣的一個典故,這不是說只有針對在家人,其其實三寶裡面,僧眾所用的一切其實也是一樣,就是說
在僧眾裡面,也是有如許的一些端方,這是在佛陀的時期。那白板上寫的,我們中國祖師也是有這些典故,這個「楊岐燈盞明千古,寶壽生薑辣萬年」翻譯這兩位都是宋代的法師,很有名的。這個楊岐禪師,他是臨濟宗這個法脈的一個落發的禪師。他過去在寺院裡面作監院的時辰,因為曩昔的時刻晚上沒有電燈嘛,都是用油燈,他晚上念書、閱讀的時候,他就是用本身…因為作監院,我們在寺院裡面都是習習用當家,住持下來就是當家,他的職位很是大,可是他看經籍的時刻,他不用寺院裡面的燈油,他就自己別的買燈油,點燈來念書。因為這個燈油,原本就有一個公衆的,一個是他自己的,那他正本是把他的燈油放在下面的那一層,點燈本身浏覽,他不要用公衆的燈。
◎食存五觀:
}
所以,這個是在「於賢聖所,侵奪資財」這個部份,就是我們說三寶是我們的福田,我們假如有所受用的話,這也長短常當心鄭重的、不違因果的翻譯
那第三個,說有兩個熱鐵丸在腋下扭轉,就是說他在曩昔迦葉佛的時代,也是當沙彌,還在沙彌的時辰,有一次也是被派去拿餅來發給僧眾、供養僧眾,他發的時候,可能有多了,他就偷了兩個,夾在他的兩腋下,因為如許的一個因緣他就墮入地獄,此刻是從地獄出來,受餘報翻譯
後來,有的記載是說他母親(也有說是其他的道友)知道這件工作,知道他極度地清廉,固然他在寺院裡面作很主要的執事,但是他也不隨意任用道場的、常住的器械,可是仍是跟他講:「你如許做還不敷徹底清廉,因為
第二個,看到舌頭又大又長,被熱的鐵斧、利斧來割,這一個眾生也是一樣,在曩昔迦葉佛的時辰,他是一個沙彌。他曾經因為在做辦事的時候,可能是做行堂的工作,我們說沿菜、沿食品,就是僧眾在審問的時候,他要準備食品,乃至去分派,那他在準備的時候,經典裡面講的這個石蜜,就是我們此刻所謂的冰糖,都一塊一塊的嘛,他就是用斧頭把它打壞之後,分配給僧眾以後,因為他切下去的時候,斧頭上面沾黏了一些碎碎的石蜜,他就把它弄起來就舔了,把它吃掉。因為這個是不公道的獲得、食用,所以等於就是盜僧眾物,就墮了地獄,地獄果報結束以後,現在仍然挨餓鬼的痛苦翻譯
(前往下一篇)
像我們在寺院裡面,若是說列位有加入過法會,特別是戒會,像這一種就是我們用餐的時刻要過堂嘛。我們稱齋堂叫五觀堂,審問都要「食存五觀」,第一個要「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」,就是它費的這些功,不只是煮的,還有種米的、種菜的,全部能夠成績這一頓飯的人緣。那「忖己德性,全缺應供」,就是本身衡量權衡本身的德性,其實是不足以得到如許的一個供養翻譯第三「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」,就是我們在受用這個食品的時刻,是要「防心」、「離過」、「貪等」…就是稀奇要闊別貪吃、貪食如許的一個過患翻譯第四個是「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」,就是我們要把它當作是一個滋養我們、醫治我們這個色身的一個藥…是「為療」(療就是醫治的療)這個形體的枯槁。因為我們欲界身,必需要藉著飲食、這類摶食,來滋養我們這個色身,使令我們可以或許「為成道業,方受此食」,這是第五個觀,就是我們是為了要成績道業,才來受如許的一個食品翻譯所以我們吃東西,不要說只是落發人,我們在家人也是一樣,只要今天我們以修行為目的的話,我們吃器材是為了要修行、要行道,不是為了要增益這個身體,看是否是可以長得對照豐滿肥潤。
佛就說其實他有看到,可是他怕一些沒有決定信念的人聽了之後,會使他們落空信心,所以他沒有說。既然這個比丘問了,他就講說,這三個目連尊者所見到的眾生他的因緣。方才我們講,他在虛空中行走,有熱鐵丸在他身體出入的這一個眾生,他在曩昔迦葉佛的時期,是作為沙彌,他當沙彌的時候,因為我們說僧團裡面有分大僧(大僧就是比丘、比丘尼),小眾就是還沒有受具足戒(所謂具足戒,就是具足落發的戒)就是叫小眾,就是這些沙彌、沙彌尼,所以他們常常要去做一些辦事的工作。這位沙彌他就為僧眾看守果園,就是屬於寺院的資產,他在看管的進程裡面,他就偷了七顆果子去供養他的師父,可能也不知道,因為還沒有進修,或者是忽視了,想說這個果子長得分外好,他就想要供養他的師父,所以就偷了七顆去供養他的師父翻譯因為這樣的人緣,他墮入地獄,現在從地獄出之後,我們說果報、餘報,他所感的照舊作鬼來受很大的痛苦。
文章來自: http://blog.udn.com/YuMin0121/31593425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公司02-77260931